《雾锁王国》第六弹免费更新发布 黑夜探索新内容
2415 2025-05-15 07:36
2、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
微凝胶本身含有丰富的水分,适合水溶性物质的包埋,但单一的微凝胶体系并不是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载体,例如:微凝胶形成过程中的脱水收缩作用可能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失;冷冻千燥过程中形成的冰晶或水分的减少可能引起益生菌的死亡或蛋白质的变性;酸、氧、酶等通过微凝胶孔隙可直接接触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添加某些特定的“辅料”,可使微凝胶更加适应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
研究发现,羧甲基纤维素在海藻酸钙微凝胶(聚合物浓度保持不变)中起到水分保持的作用,能够降低脱水收缩作用,提高乳糖酶固定率。相比于单一的海藻酸钙微凝胶,添加乳清分离蛋白后的微凝胶在多酚的载量上提高了约20%。葡萄糖、海藻糖等在冷冻过程中形成玻璃态结构,能够减少分子迁移、抑制冰晶形成,达到避免蛋白变性、提高益生菌存活率的目的。
另一方面,将MgO、Mg(OH)2或CaCO3等纳米颗粒填充于微凝胶孔隙中,既能起到良好的“封闭”作用,又能中和胃酸,进一步提高益生菌在储藏、消化过程中的存活率。矿物质,如铁元素,由于具有催化油脂氧化的活性而无法直接添加于食品基质中。相比于游离铁(FeSO4),壳聚糖—柠檬酸铁铵微凝胶则能够有效地降低油脂的氧化。该现象与壳聚糖分子与铁离子间的螯合作用及壳聚糖分子本身的抗氧化性有关。
四、总结
微凝胶不仅适合于水溶性功能因子的固定,还可用于脂溶性物质的包埋,并且在包埋率和载量方面表现良好,显著提高了生物活性物质在各种环境中的稳定性。海藻酸钠、几丁质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无法为人体内消化酶所降解,适合用于益生菌、花青素等功能因子的定向(结肠)释放。以蛋白质为原料的填充微凝胶,脂溶性功能物质在胃消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抗性,但能够在小肠中实现完全的释放。
总之,以微凝胶为功能物质的载体,显著改善了脂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和/或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拓宽了功能因子在食品中的应用。目前,相关研究仍集中于改善功能物质在微凝胶中的载量、稳定性、释放调控以及生物利用率等方面;但基于粒径、机械强度等对产品口感、外观、流变性质等的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以期更好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麦芽糖,姜黄素,海藻酸钙,海藻糖